插圖 / 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作者﹕台灣/ 葉南宏 醫師 
  
外界對聲音到底能不能傳入子宮內?曾經引起一場激烈的討論。為了證實事情的真象,專家學者們除了大量做理論分析外,還做了許多實驗研究。結果結論是一致的,證明外界的聲響確實可以傳入母體子宮內。
˙在澳洲墨爾本市,蒙納士大學的維多利亞皇家醫院婦產科,曾經做過「外界聲音通過母體進入子宮後的衰減」實驗。參加實驗的是14名足月而且已經陣痛待產的孕婦,實驗方法是,把一個可發出100~3000赫茲聲波的擴音器(喇叭)放在母親肚臍的上方,在羊膜破裂以後,把消過毒的微型麥克風通過陰道、宮頸外口和內口,直接放入子宮內,然後對聲音不同頻率的音量衰減做測量。實驗證明,高於1000赫茲的頻率,音量受到很大的衰減,約有20分貝的衰減;而低於500赫茲的聲音,則衰減的曲線形狀不很明顯的。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和伊利諾大學醫學院婦產科,也做過「外界聲音刺激下胎動變化」的實驗,以超音波連續觀察胎兒活動,胎兒的動作都顯示在一個黑白監視器上。他們在60名懷孕7~9個月正常孕婦的下腹部中線位置放一個聲波器(電喉)產生聲音刺激,並將60名孕婦分為三組: 第1組25人,做為對照觀察組,不接受發聲刺激;第2組10人,在1分鐘內接受500赫茲的聲波刺激,聲音的音量為110分貝;第3組25人,在1分鐘內接受2000 赫茲的聲波刺激,聲音的音量為110分貝。各組孕婦均計算胎兒的運動數。

對照觀察組做連續5分鐘的計數,平均胎動為13次。有聲響刺激的2、3組,在聲響刺激後5、15、30、60分鐘時刻,分別做連續5分鐘觀察計數。實驗結果是,第3組在接受2000赫茲110分貝聲音刺激下,胎動計數平均值為22次;從第3組實驗測得的資料中可見,接受刺激後胎動次數明顯增加。第2組,即接受500赫茲(110分貝)聲音刺激實驗,也得到相似的結果。

「胎兒對外界刺激的眨眼反應實驗」,這個實驗是由美國芝加哥SUKE悆醫學中心在1981年進行的,對象是236位懷孕20~32週的健康孕婦。實驗方法是用5B型電喉,放在母親腹部直接對胎兒發出110分貝聲音(到達子宮內聲音會降低15分貝)。在刺激過程中,用超音波監測胎兒的活動(眨眼、上下肢活動),他們觀察到懷孕26週以上的胎兒,在聲音刺激後,有部分胎兒會有自發性的眼瞼活動;胎齡小於24週,對聲音刺激均無眨眼活動,但是會有上下肢活動;胎齡大於29週都可出現眨眼反應。

結論是:在妊娠3個月內就可建立聽覺,胎齡26週以上的胎兒對聽到驚嚇聲音的反應是很敏銳的。 實驗證實,當胎兒聽到人工聲喉(電喉)突發的聲響,會引起胎兒驚嚇反射,這些實驗證實了胎動變化與子宮內的聲響變化有關。可是,到底胎兒有沒有聽到這個突發的聲響呢?美國紐約州羅謝斯特爾大學的4名博士發現,胎兒能夠聽到聲音。他們對同一位胎兒紀錄了:
1. 在子宮內聲音刺激時的反應
2. 間歇期的反應記錄(無聲音刺激)
3. 出生後未滿月時的相同聲音刺激反應。

結果顯示:胎兒在出生前和出生後,對相同聲音刺激所產生的聽覺反應是一致的。此實驗也證實了胎兒在子宮內可聽到聲音,而且大腦有聽覺反應。

˙北京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進行「外界音響透入子宮內的即時測量」的實驗。實驗對象是4名懷孕6~8個月的孕婦(因為某些原因必須接受流產),在接受實驗前以超音波檢查胎兒大小、羊水量均為正常值。首先醫師把消過毒的小型麥克風通過陰道、子宮頸外口和內口,直接貼在羊膜上,然後用消毒棉填塞陰道,以固定麥克風並排除環境中的聲波經陰道少量傳入子宮內。

實驗開始,房間內禁聲音,先由子宮內小型麥克風接收身體內的聲音信號,示波器上顯示身體內的聲音是具有節奏,每分鐘90~100次,中低頻率為主的波形(母親心跳聲),它的頻譜形狀特徵,與澳洲墨爾本市蒙納士大學皇家醫院婦產科所測試出子宮內基本雜訊的圖型是相同的。接著,實驗室內播一首胎教音樂,以上述微型麥克風進行錄音。 結果是,外界聲波(胎教音樂)傳入子宮後,聲音中的2000赫茲以上的高頻成分,有較大幅度的衰減,大約衰減20分貝;而胎教音樂中的500~1000茲赫的成分,衰減僅2~4分貝。

這個實驗,不僅證實了外界聲波可以透入人體,而且顯示500~1000赫茲的聲波,透入子官內後衰減很少。因此,如果想要以語言或音樂透入子宮內刺激胎兒進行胎教,你要選擇中低頻率為主的樂曲。相對的,如果要保護胎兒聽覺避免受到雜訊的危害,也要特別注意中低頻率聲音的防護(也就是說音量不能太大聲)。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邵道遠教授,曾詳細解釋過胎兒能接收到音樂的原理:在母親子宮裏充滿了羊水,浸泡在羊水裡的胎兒,耳朵裏也充滿了羊水。而耳膜周圍的水壓會使耳膜失去了彈性,導致耳膜無法傳導聲音。但為何胎兒還能聽到外界傳入子宮的聲音呢?告訴你,胎兒聽到音樂的原理就好像是蛙式游泳運動員在水下聽到音樂的原理是一致的。

蛙式游泳在水下是聽不到空氣中的聲音,這是因為空氣中的聲音在通過水面時,被反射掉了。而進行蛙式游泳時,採用的是兩個放音系統,一個是空氣中的放音,一個由水下放音。 一般人在空氣中聽聲音是用耳朵聽,通過耳膜的振動,把聲音傳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動傳到腦來「聽」的。但是運動員在水下聽音樂不是透過耳朵來聽,而是通過頭蓋骨感受到的,這就叫做「骨傳導」。

水中的聲波經由水的傳導能夠引起運動員頭蓋骨的振動,這種振動傳到內耳經過大腦的分析也就「聽」到聲音了。所以人的聽覺有兩個通道,一個是氣道,一個是骨道。在空氣當中,「骨導」是起不了作用的。邵教授認為,胎兒在充滿羊水的子宮環境下,即是通過骨傳導來聽音樂。由於是以骨傳導來接收聲音,因此傳入子宮內的聲音音量要保持在40~75分貝最好。

特別要提醒想藉由音樂來刺激胎兒大腦的神經細胞及腦部功能,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音樂都對胎兒的身心發展有益的。前些時間在大陸有一則消息,一位女士帶2兩歲半的兒子至某醫院做聽力檢查,醫生發現該幼兒嚴重失聰,經仔細檢查,發現孩子的耳蝸和聽覺神經已經損壞。查問之下,該名女士在懷孕3個月以後,每天將耳機放在腹部讓胎兒聽1個小時的音樂,結果造成胎兒聽力受損。

由於胎兒的耳朵神經正處於發育階段,極易遭受高頻訊號損害,尤其是對2000赫茲以上的高音更為敏感。所以,若要把耳機麥克風放在腹壁上直接去刺激胎兒,千萬要小心,選擇的胎教音樂一定要經過特殊的處理,音樂中2000赫茲以上的聲波,必須要完全過濾掉,對胎兒才比較安全。

摘自:台灣大樹林出版社《胎教黃金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禧龍&金豬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