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樂業國小附幼實習教師 王佳莉

  拒學源於過度保護或干涉,因此孩子欠缺思考能力而處處依賴父母,到了就學年齡時就很容易成為擾人的拒學兒。而懼學則源於孩子本身有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或是單純的害怕學校,對老師的轉換,或是同學的欺侮行為感到恐懼,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因此人際關係通常不好。

  心理學家表示,心理治療可解除孩子的拒學症,其最好的方式是用漸進療法,首先先瞭解孩子面臨的困難,然後與老師聯繫並討論,其次父母應以關心、溫馨、肯定、支持的語氣分享他的快樂與憂傷,頭兩天可由父母陪同上課,之後改成三天陪一次,七天陪一次….,漸漸的讓孩子獨立上學。對於懼學症的輔導方式可採與老師保持聯繫,讓他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形、與老師共同尋找原因,謀求輔導方法(如:減輕壓力、增加成就感)、症狀若持續未能改善,需請醫師診療。

 而且家長在決定送孩子去幼稚園以前要做好準備,可以帶孩子去那裡玩,先讓他瞭解一下新環境,熟悉幼稚園的基本概況,找幾個「知心」的小伙伴,參觀大朋友的遊戲課,激發起他的興趣和渴望。在家裡,父母的話題也要圍繞幼稚園的優點上說,一旦送入園後,家長應有心理準備,哭幾天是正常的,關鍵是堅持送幾天,孩子慢慢就適應了。每次從幼稚園接回來多誇獎、表揚孩子,提高他的興趣,如果一哭,就不堅持送,那麼永遠也不能適應團體生活。

  建議您可以帶著孩子到戶外走走,鼓勵孩子表達意見,適時引導孩子訴說委屈與不滿,將負面的情緒傾倒出來,與師長建立密切聯繫的管道,隨時探詢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形、學習狀況,以協助孩子走出困境。父母們可別忽略孩子不愛上學的壞習慣,因為慣性一旦養成,往後可能會演變成拒學加逃學,造成家庭與學校的問題。導致拒絕學習新事物的成因分析歸
納有下列幾項:
1. 複雜的家庭關係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異常。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的不穩定,組成家庭份子未能結成良好的族群。
2. 「分離焦慮」未能適時處理。孩子從小就意識到存在於自己與養育者那一份看不見的親密關係與安全感,稱之為分離焦慮。
3. 過度溺愛、縱容:來自於父母不當的教養、錯誤的示範。如因忙碌而覺得對孩子歉疚,施以補償。
4. 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容易造成孩子對父母心理上的依賴,成為溫室中長不大的花朵。一遇到挫折就退縮迴避,不敢面對現實。
5. 家庭權威性存在、缺乏或喪失: 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不是過度權威就是過於放任,使得孩子無從適從。
6.. 具有完美主義卻難得如願以償而遭遇挫折。孩子通常會有「眼高手低」或「心有餘力不足」的現象。
7. 在校懷有自卑感,感到壓力過大。提早入學或心智成熟較慢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跟不上他人,造成挫折感與自卑感,以致於無法自我實現。
8. 無法適應填鴨式教法: 學校教育過於呆板,教育人員缺乏愛心與耐心,造成孩子畏懼上學。
9. 病後長久缺席者: 孩子因身體羸弱,而長期缺席,課業進度趕不上他人,上起課來沒有成就感。

孩子的「拒學」或「懼學」對父母而言,是一件很重的負擔,而在協助孩子突破心理困境時,可參考下列原則:
*以接納心取代強制性: 對嚴重拒學症之孩童勿強制上學、勉強孩子學習,以免造成反彈或 退縮。家長應以接納的心去瞭解孩子的想法,找出拒學的主要原因,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去除心理因素。
*觀念調整;建立態度: 家長本身應摒除以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當的心理。接納孩子作自己喜歡做的事,過度強迫容易遭致反彈。
*重視獨立性;培育自主性: 重視孩子獨立性與自主性,並創造精緻的生活品質。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真正的樂趣,因此學習生活化是重要的概念。
*親子同心,齊心斷金: 家長應陪伴孩子學習,與孩子分享學習的成果,培養積極進取的精 神。此外,也應經常性的給孩子一些適當、適時、適分的鼓勵與愛。

拒學或懼學的孩子通常衍自於父母或外界過高的壓力、不當的要求或期望,造成孩子不 敢面對現實,畏怯退縮甚而拒絕學習,父母如能陪伴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以愛相待,拒學的孩子誰說無法去改變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禧龍&金豬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