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母是形塑孩子的推手,一句廣告用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讓大部分的父母用盡心思將不同的養分澆灌在孩子身上——只要坊間號稱最棒的、最精緻的、最補的,只要負擔的起,誓言給孩子最好的。
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相信「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三歲定終身」、「晚上開燈睡覺對孩子眼睛不好」嗎?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有許多的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在這專欄裡,洪蘭教授將針對社會上現有的一些教養孩子的觀念提出科學性的解釋,一切與孩子成長和教育有關的問題都將是這個專欄討論的重心。透過專家的分析解說,幫助您成為有智慧、又有判斷力的父母,更進而讓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一、國語文教育要往下扎根 (2003/11)
《國語日報》最近作了一份「國語文教育札根」調查,對全省北中南花東區的中小學老師發出問卷,來了解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的老師對現在學生語文程度的看法。
學生國語文能力普遍退步結果發現,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作文能力不佳,其中72%的老師認為是國中基測不考作文的結果。但是雖然有94%的老師認為多數學生作文需要加強,但是有61.3%的老師無暇指導課外閱讀,因為他們要負擔很多的行政雜事。
老師們一致認為國語文不受重視,課堂節數不夠,而社會最重視的是英語。這些老師都認為在語文學習上,本國語文應優先於英語。在教育部未持續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情況下,只有72%的老師偶爾會指導學生閱讀。至於語文能力退步的原因,可複選,62%的老師歸因於教育政策,42%的老師歸因於社會環境,41%認為是考試制度,46%則是上課時數。有76%的老師認為外界對國語文的看法已影響自己的教學行為了。
更有一位老師寫到:政治的花招與思考模式都已帶入校園,就只差沒有放煙火而已,其他動作都做了。
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發出1200份,回收863份,回收率高達72%,可以說誠實地反映出了基層教師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其實,在沒有這份調查之前,我們自己在大學裡就已有深刻感受。
學生基本上只讀教科書,不讀任何課外書,很多人念到大學還沒看過《水滸傳》、《西遊記》,連《三國演義》都只看過漫畫版,國立大學學生甚至可以不知道「頭懸樑、錐刺骨」是誰,主修電機系的學生也不知道發明涂林機器(電腦前身)的涂林(Alan Turing)是誰,以目前政府急劇的去中國化,恐怕我們很快的連我們是誰也不知道了。
對於英語學習,很多人都有個迷思,以為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殊不知語文是傳播的工具,講究的是內涵,如果言之無物,徒有字正腔圓是沒有意義的。相信早年聽過蔡元培、胡適、傅斯年先生等國學大師演講過的人都有此同感,他們的鄉音都很重,但是每場演講必爆滿,因為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反之,政府各機構的發言人發音都很標準,但是聽完卻不知所云,因為內容空洞且閃爍其詞。
從閱讀中吸收文化今天且不論第二語言的學習在理論上並沒有關鍵期的支持(也就是說,不一定幾歲的時侯學習效果最佳),政府在大力推動英語教學時,忽略了學好一個語言必須大量閱讀該語言所寫的書,才能正確掌握詞彙的應用,而大量閱讀該語言的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該語言的文化。
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就接受了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文化認同是國家民族認同的第一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認為黃花崗烈士的抛頭顱、洒熱血是很愚蠢的事,他們認為應該移民,去比較好的國家生活,或許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影響。
不重視自己的語文是不對的,今天這份調查是個暮鼓晨鐘,假如在位者再看不到國語文能力後退所帶來的危機,我們大概也沒有多次總統大選可選了。全世界國家都在推動全民閱讀,尤其是親子閱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對《南華早報》的記者說,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速吸取新訊息的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因為他們小國小民,沒有天然資源,反觀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別人在努力加強語文能力的同時,我們反而開倒車,取消作文的考試,減少國語的教學時數,不再鼓勵閱讀了呢?
然而身為父母的你,真的相信「吃什麼就可以補什麼」、「三歲定終身」、「晚上開燈睡覺對孩子眼睛不好」嗎?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雖然我們已經進入e世代的二十一世紀,有許多的觀念仍然非常的不正確。在這專欄裡,洪蘭教授將針對社會上現有的一些教養孩子的觀念提出科學性的解釋,一切與孩子成長和教育有關的問題都將是這個專欄討論的重心。透過專家的分析解說,幫助您成為有智慧、又有判斷力的父母,更進而讓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一、國語文教育要往下扎根 (2003/11)
《國語日報》最近作了一份「國語文教育札根」調查,對全省北中南花東區的中小學老師發出問卷,來了解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的老師對現在學生語文程度的看法。
學生國語文能力普遍退步結果發現,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作文能力不佳,其中72%的老師認為是國中基測不考作文的結果。但是雖然有94%的老師認為多數學生作文需要加強,但是有61.3%的老師無暇指導課外閱讀,因為他們要負擔很多的行政雜事。
老師們一致認為國語文不受重視,課堂節數不夠,而社會最重視的是英語。這些老師都認為在語文學習上,本國語文應優先於英語。在教育部未持續大力推動兒童閱讀的情況下,只有72%的老師偶爾會指導學生閱讀。至於語文能力退步的原因,可複選,62%的老師歸因於教育政策,42%的老師歸因於社會環境,41%認為是考試制度,46%則是上課時數。有76%的老師認為外界對國語文的看法已影響自己的教學行為了。
更有一位老師寫到:政治的花招與思考模式都已帶入校園,就只差沒有放煙火而已,其他動作都做了。
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發出1200份,回收863份,回收率高達72%,可以說誠實地反映出了基層教師對語文學習的看法。其實,在沒有這份調查之前,我們自己在大學裡就已有深刻感受。
學生基本上只讀教科書,不讀任何課外書,很多人念到大學還沒看過《水滸傳》、《西遊記》,連《三國演義》都只看過漫畫版,國立大學學生甚至可以不知道「頭懸樑、錐刺骨」是誰,主修電機系的學生也不知道發明涂林機器(電腦前身)的涂林(Alan Turing)是誰,以目前政府急劇的去中國化,恐怕我們很快的連我們是誰也不知道了。
對於英語學習,很多人都有個迷思,以為發音標準就是英文好,殊不知語文是傳播的工具,講究的是內涵,如果言之無物,徒有字正腔圓是沒有意義的。相信早年聽過蔡元培、胡適、傅斯年先生等國學大師演講過的人都有此同感,他們的鄉音都很重,但是每場演講必爆滿,因為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反之,政府各機構的發言人發音都很標準,但是聽完卻不知所云,因為內容空洞且閃爍其詞。
從閱讀中吸收文化今天且不論第二語言的學習在理論上並沒有關鍵期的支持(也就是說,不一定幾歲的時侯學習效果最佳),政府在大力推動英語教學時,忽略了學好一個語言必須大量閱讀該語言所寫的書,才能正確掌握詞彙的應用,而大量閱讀該語言的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該語言的文化。
當我們孩子自己的母語尚未掌握好,對自己的文化尚未有認同時,就接受了很多其他不同的文化,很容易迷失自己。文化認同是國家民族認同的第一步,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認為黃花崗烈士的抛頭顱、洒熱血是很愚蠢的事,他們認為應該移民,去比較好的國家生活,或許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受到大量外來文化的影響。
不重視自己的語文是不對的,今天這份調查是個暮鼓晨鐘,假如在位者再看不到國語文能力後退所帶來的危機,我們大概也沒有多次總統大選可選了。全世界國家都在推動全民閱讀,尤其是親子閱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對《南華早報》的記者說,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速吸取新訊息的能力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因為他們小國小民,沒有天然資源,反觀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別人在努力加強語文能力的同時,我們反而開倒車,取消作文的考試,減少國語的教學時數,不再鼓勵閱讀了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