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綺 博士 著

說到數學,很多人想起的是複雜的代數、幾何、或是其他嚇人的數學觀念。如果說到教小朋友學習數學 (2歲 ~12歲), 大部分的人想到的也是認識 123, 或是加減乘除。

其實,數學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好了:今天,爸爸早上要開會所以要比平時早30分鐘起床;早上吃早餐時,媽媽想了一下,拿了六個柳丁,準備打果汁給全家喝;下午,媽媽到超級市場買東西,卻忘了帶錢包出來,口袋裏的錢,只夠買一些水果和牛奶,零食和蔬菜只好明天再買;吃完晚飯後,爸爸整理堆放在地上的書和雜誌,覺得該去買個矮櫃來放雜物才不會老是堆東西在地上,於是拿起軟皮尺量一量電視旁的角落,記下長寬高,準備週末時去家具店裏看看。

我們來回想一下剛才上面的故事中爸爸和媽媽一天的活動。爸爸先計算車程,才知道要提早多少分鐘起床;早餐時候,媽媽估計多少柳丁的數量才夠大家吃;來到超級市場,媽媽計算她的錢可以買多少東西;晚上時,爸爸用軟皮尺測量家具的長寬高。這些計算、比較多少、估計、測量的過程,都是數學。所以,數學並不可怕,數學也不只是學會數123以及加減乘除而以。數學,其實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知識及能力。

所以,數學是一種工具,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也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和別人溝通。我們要幫助幼兒認識、學習這些能力,這些能力和知識也是幼兒了解日常生活的重要的過程。

現在我們知道數學並不可怕,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幼兒如何學習以及認識數學。從嬰兒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很努力在認識這個世界,學習如何和爸媽(褓姆)溝通。看到奶瓶,就知道要吃飯了;有玩具在面前搖晃,就是有人來陪我玩了;不舒服時大聲哭叫,就有人來安撫我。嬰兒很努力的觀察附近的人事物,透過這種種和外界的互動,他們漸漸認識周圍的環境、聲音、東西。漸漸的,他們會認識數量,想要玩具,想要麵包,進而想要握他們喜歡的東西在手上。然後,他們也會開始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因為稀飯很燙,所以要吹涼才吃;因為要出去,所以要穿鞋子;因為風很大,所以要戴帽子。

慢慢的,幼兒也在日常生活中會聽到學到數字:今天只能吃1塊餅乾;等一下有3位叔叔要來;再聽2個故事就要睡覺;或是再十分鐘就要吃飯等等。他們也會聽到:「來,媽媽幫你扣扣子,1個扣子,2個扣子,3個扣子,4個扣子」或是「這一塊蛋糕比較大,我們留給爸爸吃」等等與數學相關的對話。他們也會有機會拿起雜誌試圖放進杯子或拿起玩具塞入箱子,因而了解到各種物品的形狀。他們也會學到:如果和哥哥一起分一塊餅乾,吃到的餅乾就會比較少。這些各式各樣的互動機會,讓幼兒接觸到不同形式的數學經驗,也循序漸進的認識周遭的環境。所以,數學不只是數數而已,除了數123之外,物品的大小關係、形狀的不同、東西的多寡、距離的遠近、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等等,都是數學經驗的累積和學習。

幼兒在這些和外界互動的經驗中,除了認識各種不同的數學概念,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在發展,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當2歲的安安看到餅乾放在桌上,太高拿不到時,他不是哭鬧,而是試著踮腳尖,伸長了手,看看可不可以拿到。再拿不到時,他會搬椅子,爬椅子,再試一次。這個,就是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拿餅乾的過程,安安透過踮腳尖,搬椅子的試驗,了解到距離的長短以及物品的高矮等種種的關係。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習,對幼兒他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不僅是慢慢了解四周的環境,也可以自己做好一件事,自己解決問題。下一次,如果遇到的相同的情形,幼兒就會自己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是類似的而不完全一樣的情形,比如說,沒有椅子在附近,幼兒可能會以之前的經驗運用到現在的情形,例如:搬箱子或是踩在玩具上等等。這個過程對以後幼兒的數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了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之後,幼兒以後面對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狀況時,才能夠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而不會退縮。

總括來說,這些估計、測量、數量、分類、因果關係、乃至於解決問題等等的技巧,對2~12歲的小朋友來說,都是數學的一部分。 家長要如何來幫助小朋友認識周圍的環境,培養數學能力呢?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一點一滴做起。平時家長可以和小朋友在家中一起玩數學遊戲,透過一些融入生活中並且隨時隨地都有機會玩的遊戲,寓教於樂,不僅可以讓小朋友換個方式認識數學,也可以讓小朋友了解到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禧龍&金豬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