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前坐著一個令老師頭痛的大孩子,父母非常擔心他在學校的偏差行為,他卻事不關己似的把玩著桌上的物品。

 一場諮商下來,我發現學校要求他限時改進的問題行為,卻成為他跟父母談判的籌碼,他像個訓練有素的談判專家,跟父母談條件:如果他在一個星期裡都能遵守學校要求的行為規範,就可以得到哪些東西。更令我訝異的是,父母如釋重負,馬上答應他的要求。


  一個星期的中規中矩,馬上就能換得一個市面上炙手可熱的商品,父母也得到一個星期短暫的寬心,表面上看來是雙贏,實質上卻是延續一場沒有終止的惡性循環。


 深談下來,我發現他們這種親子間權力拉鋸戰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期,剛開始總是發源自愛到極點的「捨不得」,捨不得看孩子傷心淚流,捨不得讓他欲求不滿,捨不得看他捶胸頓足,捨不得讓他稍稍等候。孩子想要什麼,周遭寵愛他的家人就馬上滿足他的願望。


  慢慢的,小小孩意識到自己才是操縱一家人運作的「一家之主」,只要有人敢不順從他的需求,他就大哭大鬧,撞牆,撞地,暫停呼吸,拉扯自己頭髮,衝向急駛的車陣,利用這些令人膽戰心驚、心疼不捨的行為,來使不肯乖乖聽話的大人馬上就範。現在孩子年歲大一點,更是有意無意製造出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作為他滿足欲望、操縱家人的手段。


腦內的自我控制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在出生時腦子還沒有發展成熟,尤其是用來思考、策畫、紓解情緒、自我控制的前額葉,完全處在尚未開工運作的階段。因此,關心孩子的父母、親友、老師有無限的機會,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培育孩子,利用滴水穿石的耐心,一點一滴建構起孩子腦內的思考網路。


  當小嬰兒兩個月大時,情緒腦子裡主宰原始生存本能,負責貯存情感和無意識記憶的「杏仁體」,就悄悄向腦內的思考行政中心「前額葉」伸出觸鬚,開始一生冗長的建設工程。


 當嬰兒約八個月大時,在腦磁波照影中,可以偵測到嬰兒的前額葉已開始發揮功能。因此,父母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嬰幼兒變得聰明好玩了,不僅懂得撒嬌,依賴生活中親密的家人,也知道防衛不認識的人,有了陌生人焦慮;同時開始理解你跟他說的話,釐清哪些是父母認同的行為,也開始發展自我控制遵循規範的能力。


  很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嬰兒期正是開始培育EQ、建構前額葉最好最簡易的起點,如果因為愛孩子而凡事順著他的要求,反而會讓孩子無法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朝終極目標邁進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個知名的實驗,研究四歲大的孩子是否能克制自己想馬上吃棉花糖的衝動。有些孩子為了二十分鐘後可以多得一個棉花糖,而願意耐心等候。二十年後追蹤研究發現,在四歲時禁不起誘惑馬上吃棉花糖的孩子,比起想辦法撐過二十分鐘等待時間的孩子,有比較高的輟學率,少年犯罪、吸毒、懷孕等狀況也比較多。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為長遠美好的目標,暫時擱置目前享樂的自我控制力。


  教養孩子沒有奇蹟,希望孩子長大之後變成怎樣的人,就要從小朝預定目標邁進。因此,請你拿出紙筆,靜心的思考,寫下當孩子二十五歲或三十歲時,你希望他具備哪些美好的特質,當你確立了這個終極目標,就要認真檢驗你的教養模式,思考你培育孩子的方法能否達到終極目標。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居里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