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大氣質評量之一的「反應強度」,指的是寶寶對外在或內在刺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表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的寶寶,家長很難捉摸他們想要什麼,唯有靠著寶寶的反應大小或臉部表情、哭鬧與否,來判斷寶寶的需求。
各自的氣質特色
反應強度強烈的寶寶,會以大動作來表現她的情緒起伏。譬如說,寶寶看到喜歡的食物或是玩具,會開心的伊伊呀呀叫;假使不想吃或是玩耍到一半被打斷,寶寶可能會以嚎啕大哭、大叫、用手推開...等大動作,表現自己不開心的情緒。反之,反應強度弱的寶寶,反應的激烈程度較微弱;即便是身體不舒服或是不開心,可能也只是嚶嚶啜啜而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在嬰幼兒時期或是長大之後,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是否容易讓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掌握作出錯誤判斷?以及影響往後的教育相處模式?
梁歆宜醫師表示,以臨床案例來說,反應強度弱的孩子,在家長眼中,常被認為是「很好帶」、「很乖」、「都不會胡亂吵鬧」的孩子,在放心之餘,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往往非得等到事態嚴重或是病情加重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狀況並非自己想像中的理想。尤其是在一群年紀相仿的孩子中,家長要盡量避免給予孩子錯誤的觀念--會吵的人有糖吃。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鍾志從教授表示,孩子的天生氣質無法改變,但是後天的教育環境及模式是可以多元思考的。試著融入孩子的生活,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您會發現:「我好像知道她(孩子)」要什麼呢!」。
如何判斷反應強度強弱?
以下提供幾項觀察要點,幫助家長更瞭解自己的小寶貝!
※ 寶寶吃飽或不想吃的時候,是否會大聲哭鬧、將食物吐出、嘴巴緊閉、推開奶瓶或湯匙?
※ 寶寶遇到感冒或是腸胃不舒適的狀況時,是否有強烈煩躁不安的情緒或是會大聲哭鬧?
※ 寶寶遇到困難時(譬如玩玩具時,玩具掉了),是否會哭鬧不停或將手中的東西丟掉?
※ 假使玩耍時被打斷(譬如玩耍到一半,要換尿布、衣服或被抱去洗澡),是否會大聲哭鬧?
※ 與人相處時,情緒容易興奮,或是反應溫和?
如何引導寶寶
對於反應強度各異的孩子,其相處之道和教育模式,當然得對症下藥!
◎反應強度:激烈派
‧教養態度一貫
家長要避免因為寶寶的激烈反應而妥協。譬如說,一開始說「不行,不可以這樣!」,待寶寶大聲哭鬧後,照顧者又改口說「好吧,好吧,沒關係」或是「你再哭,我不要你了」;如此一來,只會造成寶寶在認知上的混淆,讓孩子養成任性的個性。
‧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寶寶既不是要喝ㄋㄟㄋㄟ,也不是需要換尿布,就是一直哭鬧,讓爸媽束手無策。這時候,家長不妨拿個寶寶喜歡的玩具或故事書給他,試著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增加安全感
對於容易因為環境變遷,或是照顧的改變,會產生激烈反應的寶寶,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建議,家長不妨拿些寶寶熟悉的玩具、毛毯、熊熊,放在寶寶睡覺的地方或是讓寶寶玩耍,增加寶寶的安全感,穩定寶寶不安的情緒。
◎反應強度:微弱派
‧頃注加倍關心
假使身邊有反應強度強烈的兄弟姊妹,相較之下,反應強度弱的寶寶容易被家長忽略其感受,家長(或保母)需多花心思去觀察、關心他們。
讓寶寶試著表達情緒
梁歆宜醫師建議,家長也可利用不同顏色的圖卡或是表達不同情緒的娃娃,讓寶寶試著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讓寶寶瞭解,他們的決定也是重要的(間接鼓勵孩子表達自我情緒)。待孩子長大一點後,家長不妨多陪孩子聊聊天,以自然的方式增加互動,讓孩子慢慢表達自己的想法,千萬不要一開口就正襟危坐,用「今天我們來談談...」的嚴肅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卻步退縮。
醫師小叮嚀
於陌生環境中或是主要照顧者改變,都容易使寶寶(或幼兒)感到焦慮。尤其在寶寶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時,這些狀況更容易使寶寶覺得失去安全感,有些寶寶會以哭鬧或丟玩具的方式,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除了可以給寶寶習慣的玩具之外,建議照顧者以「寶寶怎麼了?你想要什麼呢?」,和寶寶說話、觀察寶寶的方式,代替以「你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或「你是壞小孩!壞小孩!」,厲聲責罵或不耐煩的言語刺激。
夫妻互相體諒 陪孩子快樂成長
新生命的誕生,是喜悅也是一項挑戰!因為,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當然免不了遭遇瓶頸、無法順利掌握寶寶需求的時候。如果只是一味的生對方的氣,不僅無法安撫寶寶的情緒,夫妻倆人間的感情也會深受影響!照顧孩子絕非單方面的責任,扮演彼此最體貼的角色,方能給予「家」最大的支撐力量。
結語
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許多爸媽會感嘆「我的寶貝怎麼一下子就長大了、轉眼間就要上幼稚園了,可是自己陪伴寶寶的機會好像很少?」其實,再多的玩具和故事書都比不上爸爸媽媽一起陪寶寶說故事、說說話!畢竟,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呀!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表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的寶寶,家長很難捉摸他們想要什麼,唯有靠著寶寶的反應大小或臉部表情、哭鬧與否,來判斷寶寶的需求。
各自的氣質特色
反應強度強烈的寶寶,會以大動作來表現她的情緒起伏。譬如說,寶寶看到喜歡的食物或是玩具,會開心的伊伊呀呀叫;假使不想吃或是玩耍到一半被打斷,寶寶可能會以嚎啕大哭、大叫、用手推開...等大動作,表現自己不開心的情緒。反之,反應強度弱的寶寶,反應的激烈程度較微弱;即便是身體不舒服或是不開心,可能也只是嚶嚶啜啜而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在嬰幼兒時期或是長大之後,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是否容易讓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掌握作出錯誤判斷?以及影響往後的教育相處模式?
梁歆宜醫師表示,以臨床案例來說,反應強度弱的孩子,在家長眼中,常被認為是「很好帶」、「很乖」、「都不會胡亂吵鬧」的孩子,在放心之餘,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往往非得等到事態嚴重或是病情加重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狀況並非自己想像中的理想。尤其是在一群年紀相仿的孩子中,家長要盡量避免給予孩子錯誤的觀念--會吵的人有糖吃。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鍾志從教授表示,孩子的天生氣質無法改變,但是後天的教育環境及模式是可以多元思考的。試著融入孩子的生活,仔細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您會發現:「我好像知道她(孩子)」要什麼呢!」。
如何判斷反應強度強弱?
以下提供幾項觀察要點,幫助家長更瞭解自己的小寶貝!
※ 寶寶吃飽或不想吃的時候,是否會大聲哭鬧、將食物吐出、嘴巴緊閉、推開奶瓶或湯匙?
※ 寶寶遇到感冒或是腸胃不舒適的狀況時,是否有強烈煩躁不安的情緒或是會大聲哭鬧?
※ 寶寶遇到困難時(譬如玩玩具時,玩具掉了),是否會哭鬧不停或將手中的東西丟掉?
※ 假使玩耍時被打斷(譬如玩耍到一半,要換尿布、衣服或被抱去洗澡),是否會大聲哭鬧?
※ 與人相處時,情緒容易興奮,或是反應溫和?
如何引導寶寶
對於反應強度各異的孩子,其相處之道和教育模式,當然得對症下藥!
◎反應強度:激烈派
‧教養態度一貫
家長要避免因為寶寶的激烈反應而妥協。譬如說,一開始說「不行,不可以這樣!」,待寶寶大聲哭鬧後,照顧者又改口說「好吧,好吧,沒關係」或是「你再哭,我不要你了」;如此一來,只會造成寶寶在認知上的混淆,讓孩子養成任性的個性。
‧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寶寶既不是要喝ㄋㄟㄋㄟ,也不是需要換尿布,就是一直哭鬧,讓爸媽束手無策。這時候,家長不妨拿個寶寶喜歡的玩具或故事書給他,試著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增加安全感
對於容易因為環境變遷,或是照顧的改變,會產生激烈反應的寶寶,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建議,家長不妨拿些寶寶熟悉的玩具、毛毯、熊熊,放在寶寶睡覺的地方或是讓寶寶玩耍,增加寶寶的安全感,穩定寶寶不安的情緒。
◎反應強度:微弱派
‧頃注加倍關心
假使身邊有反應強度強烈的兄弟姊妹,相較之下,反應強度弱的寶寶容易被家長忽略其感受,家長(或保母)需多花心思去觀察、關心他們。
讓寶寶試著表達情緒
梁歆宜醫師建議,家長也可利用不同顏色的圖卡或是表達不同情緒的娃娃,讓寶寶試著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讓寶寶瞭解,他們的決定也是重要的(間接鼓勵孩子表達自我情緒)。待孩子長大一點後,家長不妨多陪孩子聊聊天,以自然的方式增加互動,讓孩子慢慢表達自己的想法,千萬不要一開口就正襟危坐,用「今天我們來談談...」的嚴肅方式,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心靈上的卻步退縮。
醫師小叮嚀
於陌生環境中或是主要照顧者改變,都容易使寶寶(或幼兒)感到焦慮。尤其在寶寶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時,這些狀況更容易使寶寶覺得失去安全感,有些寶寶會以哭鬧或丟玩具的方式,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除了可以給寶寶習慣的玩具之外,建議照顧者以「寶寶怎麼了?你想要什麼呢?」,和寶寶說話、觀察寶寶的方式,代替以「你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或「你是壞小孩!壞小孩!」,厲聲責罵或不耐煩的言語刺激。
夫妻互相體諒 陪孩子快樂成長
新生命的誕生,是喜悅也是一項挑戰!因為,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當然免不了遭遇瓶頸、無法順利掌握寶寶需求的時候。如果只是一味的生對方的氣,不僅無法安撫寶寶的情緒,夫妻倆人間的感情也會深受影響!照顧孩子絕非單方面的責任,扮演彼此最體貼的角色,方能給予「家」最大的支撐力量。
結語
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許多爸媽會感嘆「我的寶貝怎麼一下子就長大了、轉眼間就要上幼稚園了,可是自己陪伴寶寶的機會好像很少?」其實,再多的玩具和故事書都比不上爸爸媽媽一起陪寶寶說故事、說說話!畢竟,陪伴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