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文毅
早產,是造成新生兒死亡與幼兒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產數目在過去20年內不斷地增加,從9.4%上升到11.9%,增加了2.7個百分點。每年有超過2萬名嬰兒是早產出生,雖然導致早產發生的原因,仍然有一半為不明,但從發生早產的原因下手,是今日預防早產的最佳方法。
所謂早產兒指的是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出生的小嬰兒。早產兒佔所有新生兒死亡原因的80%。所以只有對造成早產的原因充分瞭解後,才能避免早產的發生。
從早期原因來預防
造成早產常見的原因及預防方法如下:
1.高齡或低齡懷孕
母親年齡較低(年齡小於17歲),或母親年齡太大(大於40歲)都不宜。
*盡量在適當年齡懷孕。
2.懷孕間隔時間太短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顯示,二次生產間的時間如果距離太近,可能會增加早產或新生兒死亡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胎次過密少於半年
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之間若相隔不到半年,相較於一般胎兒,則下一胎發生早產、低體重兒(少於2,500公克)的機率增加四成。
*胎次過密低於一年
若間隔在一年內,則寶寶早產、低體重的風險也會增加一成左右。
3.情緒壓力過大
母親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壓力相關荷爾蒙的產生,也會刺激其他荷爾蒙的連鎖作用而觸發子宮收縮造成早產。
*心情愉快
故保持心情愉快,也是防止早產的方法。
*少壓力
研究顯示,減少生活壓力可降低懷孕時期併發症的發生率。
4.抽菸、喝酒、嗑藥等不良嗜好
*避免吃檳榔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和環境衛生研究組主任葛應欽,針對屏東、台東一帶186名孕婦,以問卷進行回溯調查,發現其中62名有懷孕不良的婦女,43%有吃檳榔,排除菸、酒的干擾因素,分析光是吃檳榔的孕婦,有生殖危害的機率是一般孕婦的2.8倍;另外從醫院內調查,發現危害機率提升到5倍,除了流產的機率高,嬰兒的出生體重也偏低。
*避免抽菸
根據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孕期內抽菸的婦女,早期流產的機率會提高,嬰兒體重較輕、身長較短、頭圍較短。而且也會增加周產期新生兒死亡及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嬰兒畸形發生率也顯著提高,嬰兒神經行為發展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如無法戒菸,至少應減少到每日10根以下。
5.孕期有泌尿系統感染
有0.3~2%的懷孕婦女會發生急性膀胱炎。孕婦因為膀胱壁會變得水腫,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感染,甚至往上造成腎臟感染,因為懷孕中高量的黃體素會抑制膀胱迫尿肌收縮,而增大的子宮體又壓迫膀胱進入腹腔,造成膀胱不易排空尿流,而輸尿管受到增大的子宮壓迫,形同輸尿管阻塞,更易導致輸尿管擴張。
*膀胱內壓
孕婦腹部出力時,如咳嗽、跑步、提重物,受力而增加的膀胱內壓,推擠尿液結果,尿液順著擴張的輸尿管逆流而上。此時如果尿液受到病菌感染,又無法完全將感染的尿液排空,病菌便由下泌尿道感染蔓延至上泌尿道。
*多喝水
所以孕婦每天至少要喝水2,000 c.c.以上,不要憋尿、上廁所由前往後擦拭,平時可以多食用蔓越莓汁,才能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6.曾有早產或流產病史者
*臥床休息
有早產經驗者,每天除正常睡眠外,最好能再增加一天二次,每次一小時的臥床休息,並自懷孕二十週以後減少行房,並使用保險套,以減少精液對子宮的刺激。
*避免行房
若子宮頸已擴張大於一公分,則應增加臥床休息及避免行房。
7.衛生習慣不良
*接受口腔治療
保持口腔衛生在懷孕時非常重要。罹患牙周病的孕婦,若未在胎兒較穩定的6至6個月內,接受口腔治療,口腔細菌可能造成全身性的感染誘發早產。
8.嚴重的營養不良
*飲食均衡
懷孕期間飲食必須均衡。加拿大研究結果指出,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良的母綿羊,其胎兒待在母體的時間明顯縮短許多,這發現暗示著早產發生的可能原因。
9.避免身、心過度勞累
*避免提重物
懷孕20週後應避免過度用力的體能活動,避免提超過10公斤的重物。
*避免工作過勞
減少工作壓力、工作量,避免從事會增加腹壓的家事。每天開車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2小時。
10.孕期感染
*牙周病
細菌感染使身體免疫系統作用而引發早產的例子相當常見。細菌會隱藏在如產道、子宮頸及羊膜、胎膜等地方。即使細菌感染並非在生殖系統相關的地方,如牙周病,可能也會造早產。
*重視個人衛生
防制之道是注意個人衛生及健康,避免感冒、尿道炎、陰道感染等感染疾病的發生。注意身體清潔舒適,每天洗澡、換穿棉質內褲、避免陰道灌洗或穿緊身衣物。
11.生殖系統異常者
*手術治療
例如雙角子宮、子宮中隔者,因為子宮必須健全,胎兒才能在其中順利著床、生長。子宮若是畸形就無法順利懷孕,必須手術治療。
12.內科慢性疾病者
*甲狀腺機能抗進
例如有甲狀腺機能抗進、氣喘、癲癇、SLE的孕婦。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母體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如造成流產、早產等,甚至增加子癇前症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危險性。
13.人工生殖與多胞胎孕婦
*多胞胎
不少不孕症的婦女在人工生殖技術的協助下懷孕,一次植入多個胚胎以提高懷孕機會,因此產下多胞胎的比例也大幅提高。懷多胞胎婦女早產的機率為單胞胎29.6倍。
*避免行房
多胞胎的母親在懷孕末期最好避免行房。懷三胞胎以上,建議執行減胎手術減至雙胞胎。
14.妊娠毒血症
*避免胎兒窘迫
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狀況不佳,長期處於不利的生長環境中,胎兒會出現窘迫徵兆,以致於產科醫生會考慮提早剖腹娩出。
*藥物控制
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母體高血壓無法用藥物適當的控制,為免得孕婦發生子癇症,所以便提前娩出胎兒。
15.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環紮術
接受過子宮頸的手術或懷孕間隔太密,易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應儘早接受子宮頸環紮術。
16.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就是妊娠20週後或分娩期,胎盤的位置是正常,但是在胎兒出生之前,全部或部分從子宮壁剝離下來。
*加強產前檢查
預防要點在於加強產前檢查及保健,及時發現、治療妊娠毒血症、慢性高血壓症、慢性腎炎等。妊娠晚期避免腹部外傷及性行為。
17.早期破水
未足月早期破水,主要發生在懷孕37週前,羊膜已自然破裂而造成羊水流出。
*避免盆浴
避免產生早期破水的方法包括:洗澡時最好採淋浴方式,不宜使用盆浴、暫時避免性生活、不可使用陰道灌洗、注意危險徵象、定期返院產檢。
18.遺傳或染色體異常
*先天缺陷
大約每一百個新生兒當中,就有二至三個有先天的缺陷。早產分娩之所以普遍,是因為這些先天缺陷與其他危險因素相連,例如,羊水過多或過少、胎兒生長遲緩、母親的慢性病,或是感染。
19.前置胎盤
*安胎
前置胎盤發生的出血是母體血,雖然出血量很少會達到休克的量,如果無法有效止血或安胎失敗,就需要終止妊娠讓胎兒提早出世,這樣才能確保母子健康,然而出生早產兒的機會就相對提高了。
20.產前出血
子宮也許會因胎盤分離(胎盤部分或完全從子宮壁剝落)而出血。出血會觸發血液中數種蛋白質的釋出,因此刺激子宮收縮。
21.不明原因早產
定期接受產前檢查,維持正常的妊娠時間,儘量延長胎兒在子宮內成長的時間,發現早產現象,立即就醫,與醫師配合,妥善處理安胎及早期破水的問題,越早發現早產徵象,越早就醫診治,安胎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注意宮縮
每天固定2~3次以手接觸腹部,注意其每小時收縮、變硬的次數。
30週前每小時大約3次以下,30週後每小時大約4次以下,如超過這個標準,即應臥床休息,並適度補充水分,若仍不能改善請立即就醫。
*記錄胎動
每天早晚撥出30分鐘靜靜測量胎動與子宮收縮的情形,並予以紀錄,如有異常應提高警覺。
為了減少早產兒的來臨與家庭社會的負擔,切記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才是預防早產的要訣,或許我們無法使早產兒消失,但由於我們的努力及早期預防,盼將早產率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不可不知的早期徵兆
由於早產的發生有一半為不明原因,因此更要配合醫囑,確實做好產前檢查,透過產檢及病史評估,做早產高危險因子判定,並加以因應與重視。儘早找出高危險因子,加強教導及定期檢查,降低其影響結果。
但是,經評估為高危險群者,並非一定會早產,而經評估不是高危險群者,也不表示一定不會早產。因此,懷孕中的婦女都必須注意早產徵兆,盡量避免早產的發生。預防早產的方法最重要便是要認識早產的早期徵兆,包括以下幾點:
1.胎動過多或過少。
2.持續性的腰痠(休息已無法改善)。
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帶有血絲。
4.下腹部有下墜感。
5.破水(滴滴答答的滲出或像小瀑步一樣嘩一下就流出)。
6.腹瀉或腸絞痛增加。
7.肚子像月經來前的悶痛。
8.腹部持續緊繃感(像石頭或球一樣硬硬的)。
9.出血(36週前需特別注意)。
10.子宮收縮次數增加(正常懷孕20~30週每小時應少於3次、30~36週每小時應少於4次)。
早產,是造成新生兒死亡與幼兒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產數目在過去20年內不斷地增加,從9.4%上升到11.9%,增加了2.7個百分點。每年有超過2萬名嬰兒是早產出生,雖然導致早產發生的原因,仍然有一半為不明,但從發生早產的原因下手,是今日預防早產的最佳方法。
所謂早產兒指的是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出生的小嬰兒。早產兒佔所有新生兒死亡原因的80%。所以只有對造成早產的原因充分瞭解後,才能避免早產的發生。
從早期原因來預防
造成早產常見的原因及預防方法如下:
1.高齡或低齡懷孕
母親年齡較低(年齡小於17歲),或母親年齡太大(大於40歲)都不宜。
*盡量在適當年齡懷孕。
2.懷孕間隔時間太短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顯示,二次生產間的時間如果距離太近,可能會增加早產或新生兒死亡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胎次過密少於半年
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之間若相隔不到半年,相較於一般胎兒,則下一胎發生早產、低體重兒(少於2,500公克)的機率增加四成。
*胎次過密低於一年
若間隔在一年內,則寶寶早產、低體重的風險也會增加一成左右。
3.情緒壓力過大
母親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壓力相關荷爾蒙的產生,也會刺激其他荷爾蒙的連鎖作用而觸發子宮收縮造成早產。
*心情愉快
故保持心情愉快,也是防止早產的方法。
*少壓力
研究顯示,減少生活壓力可降低懷孕時期併發症的發生率。
4.抽菸、喝酒、嗑藥等不良嗜好
*避免吃檳榔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和環境衛生研究組主任葛應欽,針對屏東、台東一帶186名孕婦,以問卷進行回溯調查,發現其中62名有懷孕不良的婦女,43%有吃檳榔,排除菸、酒的干擾因素,分析光是吃檳榔的孕婦,有生殖危害的機率是一般孕婦的2.8倍;另外從醫院內調查,發現危害機率提升到5倍,除了流產的機率高,嬰兒的出生體重也偏低。
*避免抽菸
根據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孕期內抽菸的婦女,早期流產的機率會提高,嬰兒體重較輕、身長較短、頭圍較短。而且也會增加周產期新生兒死亡及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嬰兒畸形發生率也顯著提高,嬰兒神經行為發展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如無法戒菸,至少應減少到每日10根以下。
5.孕期有泌尿系統感染
有0.3~2%的懷孕婦女會發生急性膀胱炎。孕婦因為膀胱壁會變得水腫,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傷、感染,甚至往上造成腎臟感染,因為懷孕中高量的黃體素會抑制膀胱迫尿肌收縮,而增大的子宮體又壓迫膀胱進入腹腔,造成膀胱不易排空尿流,而輸尿管受到增大的子宮壓迫,形同輸尿管阻塞,更易導致輸尿管擴張。
*膀胱內壓
孕婦腹部出力時,如咳嗽、跑步、提重物,受力而增加的膀胱內壓,推擠尿液結果,尿液順著擴張的輸尿管逆流而上。此時如果尿液受到病菌感染,又無法完全將感染的尿液排空,病菌便由下泌尿道感染蔓延至上泌尿道。
*多喝水
所以孕婦每天至少要喝水2,000 c.c.以上,不要憋尿、上廁所由前往後擦拭,平時可以多食用蔓越莓汁,才能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會。
6.曾有早產或流產病史者
*臥床休息
有早產經驗者,每天除正常睡眠外,最好能再增加一天二次,每次一小時的臥床休息,並自懷孕二十週以後減少行房,並使用保險套,以減少精液對子宮的刺激。
*避免行房
若子宮頸已擴張大於一公分,則應增加臥床休息及避免行房。
7.衛生習慣不良
*接受口腔治療
保持口腔衛生在懷孕時非常重要。罹患牙周病的孕婦,若未在胎兒較穩定的6至6個月內,接受口腔治療,口腔細菌可能造成全身性的感染誘發早產。
8.嚴重的營養不良
*飲食均衡
懷孕期間飲食必須均衡。加拿大研究結果指出,在懷孕期間營養不良的母綿羊,其胎兒待在母體的時間明顯縮短許多,這發現暗示著早產發生的可能原因。
9.避免身、心過度勞累
*避免提重物
懷孕20週後應避免過度用力的體能活動,避免提超過10公斤的重物。
*避免工作過勞
減少工作壓力、工作量,避免從事會增加腹壓的家事。每天開車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2小時。
10.孕期感染
*牙周病
細菌感染使身體免疫系統作用而引發早產的例子相當常見。細菌會隱藏在如產道、子宮頸及羊膜、胎膜等地方。即使細菌感染並非在生殖系統相關的地方,如牙周病,可能也會造早產。
*重視個人衛生
防制之道是注意個人衛生及健康,避免感冒、尿道炎、陰道感染等感染疾病的發生。注意身體清潔舒適,每天洗澡、換穿棉質內褲、避免陰道灌洗或穿緊身衣物。
11.生殖系統異常者
*手術治療
例如雙角子宮、子宮中隔者,因為子宮必須健全,胎兒才能在其中順利著床、生長。子宮若是畸形就無法順利懷孕,必須手術治療。
12.內科慢性疾病者
*甲狀腺機能抗進
例如有甲狀腺機能抗進、氣喘、癲癇、SLE的孕婦。因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母體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如造成流產、早產等,甚至增加子癇前症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危險性。
13.人工生殖與多胞胎孕婦
*多胞胎
不少不孕症的婦女在人工生殖技術的協助下懷孕,一次植入多個胚胎以提高懷孕機會,因此產下多胞胎的比例也大幅提高。懷多胞胎婦女早產的機率為單胞胎29.6倍。
*避免行房
多胞胎的母親在懷孕末期最好避免行房。懷三胞胎以上,建議執行減胎手術減至雙胞胎。
14.妊娠毒血症
*避免胎兒窘迫
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狀況不佳,長期處於不利的生長環境中,胎兒會出現窘迫徵兆,以致於產科醫生會考慮提早剖腹娩出。
*藥物控制
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母體高血壓無法用藥物適當的控制,為免得孕婦發生子癇症,所以便提前娩出胎兒。
15.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環紮術
接受過子宮頸的手術或懷孕間隔太密,易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應儘早接受子宮頸環紮術。
16.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就是妊娠20週後或分娩期,胎盤的位置是正常,但是在胎兒出生之前,全部或部分從子宮壁剝離下來。
*加強產前檢查
預防要點在於加強產前檢查及保健,及時發現、治療妊娠毒血症、慢性高血壓症、慢性腎炎等。妊娠晚期避免腹部外傷及性行為。
17.早期破水
未足月早期破水,主要發生在懷孕37週前,羊膜已自然破裂而造成羊水流出。
*避免盆浴
避免產生早期破水的方法包括:洗澡時最好採淋浴方式,不宜使用盆浴、暫時避免性生活、不可使用陰道灌洗、注意危險徵象、定期返院產檢。
18.遺傳或染色體異常
*先天缺陷
大約每一百個新生兒當中,就有二至三個有先天的缺陷。早產分娩之所以普遍,是因為這些先天缺陷與其他危險因素相連,例如,羊水過多或過少、胎兒生長遲緩、母親的慢性病,或是感染。
19.前置胎盤
*安胎
前置胎盤發生的出血是母體血,雖然出血量很少會達到休克的量,如果無法有效止血或安胎失敗,就需要終止妊娠讓胎兒提早出世,這樣才能確保母子健康,然而出生早產兒的機會就相對提高了。
20.產前出血
子宮也許會因胎盤分離(胎盤部分或完全從子宮壁剝落)而出血。出血會觸發血液中數種蛋白質的釋出,因此刺激子宮收縮。
21.不明原因早產
定期接受產前檢查,維持正常的妊娠時間,儘量延長胎兒在子宮內成長的時間,發現早產現象,立即就醫,與醫師配合,妥善處理安胎及早期破水的問題,越早發現早產徵象,越早就醫診治,安胎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注意宮縮
每天固定2~3次以手接觸腹部,注意其每小時收縮、變硬的次數。
30週前每小時大約3次以下,30週後每小時大約4次以下,如超過這個標準,即應臥床休息,並適度補充水分,若仍不能改善請立即就醫。
*記錄胎動
每天早晚撥出30分鐘靜靜測量胎動與子宮收縮的情形,並予以紀錄,如有異常應提高警覺。
為了減少早產兒的來臨與家庭社會的負擔,切記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才是預防早產的要訣,或許我們無法使早產兒消失,但由於我們的努力及早期預防,盼將早產率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不可不知的早期徵兆
由於早產的發生有一半為不明原因,因此更要配合醫囑,確實做好產前檢查,透過產檢及病史評估,做早產高危險因子判定,並加以因應與重視。儘早找出高危險因子,加強教導及定期檢查,降低其影響結果。
但是,經評估為高危險群者,並非一定會早產,而經評估不是高危險群者,也不表示一定不會早產。因此,懷孕中的婦女都必須注意早產徵兆,盡量避免早產的發生。預防早產的方法最重要便是要認識早產的早期徵兆,包括以下幾點:
1.胎動過多或過少。
2.持續性的腰痠(休息已無法改善)。
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帶有血絲。
4.下腹部有下墜感。
5.破水(滴滴答答的滲出或像小瀑步一樣嘩一下就流出)。
6.腹瀉或腸絞痛增加。
7.肚子像月經來前的悶痛。
8.腹部持續緊繃感(像石頭或球一樣硬硬的)。
9.出血(36週前需特別注意)。
10.子宮收縮次數增加(正常懷孕20~30週每小時應少於3次、30~36週每小時應少於4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