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學常提及以兒童為中心,按兒童的興趣作為學習出發點。兒童年紀這麼小,興趣又經常改變,教師可能被他們弄得一團糟,如何施教真是一個大學問。
事實上兒童興趣多變,同樣專注力也很短暫,老師要懂得耐心聆聽、靜待機會,就好像攝影師一樣,為了捕捉珍貴的一刻,必需練習眼明手快。去年與兒童進行設計活動(project approach)時,兒童對貝殼顯得特別有興趣,並提出到海灘拾貝殼,於是決定大夥兒到西貢沿岸海灘尋寶。兒童高興地在石隙、沙堆中檢拾貝殼,同學發現了兩片貝殼緊緊合在一起,用盡力氣也沒法打開,於是他們說這是「立體貝殼」,當時老師沒有直接指出這是「蜆」,反而讓兒童保持著好奇心,成為學習動機,引發探究的開始。當然偶然也會流失一些啟發好時機,記起一次到大浪灣觀浪,站在岸邊看著捲起的大浪,老師正引導兒童觀看浪花形態和顏色,當大家嚷著浪花是白色時,一位小孩說是啡色,教師不以為意輕輕地錯過了一個機會,其實觀察時除注意外貌特徵,還要懂得從不同角度分析,這些訓練有助兒童面對困難時,能以創新精神從不同角度分析事情,從而將問題解決。
兒童取走一些「立體貝殼」回校觀察,卻引發了一場辯論,出現了正反兩派,正方的論據是表示取走了貝殼,寄居蟹便沒有家了,每個人都帶走一些,其他人便看不到美麗的貝殼;反方的論據是祗帶走少許沒有問題,來到這麼遠的地方才拾到貝殼,應該留起做紀念。教師以開放態度,提供充足時間讓兒童自由發表意見,提出回應,補充和反駁,在過程中教師成為一位協調者,幫助兒童透過有意義的協商來重新調整道德觀念,引發邏輯思維,分辨對錯,培養正確的解難能力。經過一輪激辯後,正方同學提出海洋才是貝殼和寄居蟹的家,老師便建議午睡後大家作出最後決定,經過時間思量,大家共識暫時飼養「立體貝殼」和寄居蟹,待觀察完成後便送回大海。
我們要相信兒童的能力,因為他們是獨立個體,各自擁有特別潛能和智慧,成人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當然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有時更是詞不達意或很幼稚,但內容卻充滿兒童的慧黠。我們不妨提出意見在有意義的討論下帶出正確訊息,讓兒童運用智慧來判辨對錯,衡量取捨,作出調適,透過溝通兒童學會理解成人的指示,減少因不明白所產生的不安和憂慮,最後變成不愉快的情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居里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